讓我們穿透虛擬,迎向真世界!—《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

  人類生活風景,僅僅在過去十幾年間,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搭捷運的時候,人們不再只是閉目養神,而是幾乎每個人都在盯著手機螢幕,或者閱讀,或者書寫上傳社群網站;又如:美術館真人導覽變化為無線電導覽,又逐漸變化為手機APP導覽、LINE好友導覽。在這種數位化與訊息化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自然而然的現實」移往人造的虛擬現實,人們「真實的身體感知」也逐漸被虛擬感知取而代之。

  在現實與感知被擬真與數碼不斷侵蝕的情況下,人們不免遠離真實,並且受虛假宰制而失去自由。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別展出《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藉由藝術家以LED音箱、手機、後端程式庫、數位媒材、電子材料、現成物、棉花、3D列印件、文件、鐵件等各式媒材創作而成的8件作品,嘗試引導觀眾思考虛擬感知的(不)真實性問題,進而提出以身體作為抗爭的手段,藉以自人造現實與虛擬感知解放,並重獲自由。

  首先,在虛擬感知的(不)真實性部分,本展主要是透過《訊息》L系列作品加以探討。

IMG_7495.JPG

  在走廊藉由《虛擬角色:藝術家 詹》、《身體構圖II》、《身體構圖II》身體資料庫等作品,初步感受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虛擬角色、現實與互動之後,走進第一個展間,映入眼簾的就是佔地廣大的《訊息》L系列。這個具有吸睛力的巨大作品,以人類模特與散亂的LED燈線為材料,展演了虛擬訊息不斷從數位空間奔赴到無頭人(頭已被摘除並置放於門口),繼而又從無頭人奔出產生變幻的色彩,暗示了當代人面對洪流般襲來的數位訊息,已經無反思能力地直接將之感知為現實,並隨之產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與反應。

  至於同展間造型可愛的《訊息:雲》L系列、一樣是無頭人(以電腦螢幕取代人頭)的《軟實力小姐》,以及次一展間在主機板上投影城市生活影像的《日常》等三個作品,都是在前述虛擬現實與虛擬感知並不真實的基調下,分別揶揄當代人不斷上傳雲端又下載的重複動作只是在製造資訊垃圾、質問國家身份認同的真實性,以及抒發對於城市數位化生活所感受到的壓抑、不真實與了無生趣。

IMG_7499.JPG

  確實,正如本展所揭示的前述基調,虛擬現實與虛擬感知並不真實,但這不代表數位虛擬以外的現實就是「自然而然的真實」,更不代表虛擬感知以外的身體五感就是「未經中介的真實感知」。畢竟真實客體對於主體而言,永遠是難以忍受的存在,一旦直接觸碰就會引發大災難,因此,主體對於這世界上的客體,幾乎早已形構出一套象徵秩序、意識形態與幻象,藉以用特定意義去理解這些客體,並以特定模式去欲望這些客體。這也就是說,主體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直接去感知客體的真實;所感知到的,永遠是真實核心之外,經過「中和」、「調整」、「加了牛奶」的現實。

  基此,我們在思考本展帶給我們的第一個論題虛擬感知的(不)真實性時,就不能只是簡單地將舊日美好時光中「虛擬現實以外的現實」與現今險惡無情的「虛擬現實」對立起來,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將「虛擬感知以外的感知」與「虛擬感知」對立起來,更不能據以認為「虛擬現實以外的現實」、「虛擬感知以外的感知」更真實,亦不能據以認為「虛擬現實」、「虛擬感知」更虛假。要不然,我們會在自以為勘破數位生活、城市生活、國家認同等虛假樣貌並「重獲真實感知與自由解放」的同時,又再次深陷虛假的意識形態現實,並自我綑綁於幻象而不自知。

IMG_7500.JPG

  在虛擬感知的(不)真實性部分討論完畢後,本展接著以《公民擠壓》系列作品,將身體提出作為抗爭的手段,藉以自人造現實與虛擬感知解放,並重獲自由。正如其作品介紹所言:

《公民擠壓》扮演一個載體,引導曾參與社會運動的公民們,回復其抗爭當下的身體姿勢,以數位的方式記錄並再現其抗爭的身體記憶,詮釋公民身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彷如壓迫的黯黑氛圍中,成為一個發聲/光體。藝術家期望此作品作為一個契機,讓更多人重新檢視土地上的紛爭與衝突,正視公民運動的權利與義務,瞭解其於社會運動中的發聲,將成為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這片土地。[……]

IMG_7505.JPG

  在此,對於藝術家展示台灣各式社運生猛有力的幻燈片影像以及《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等書籍,特別是展示3D列印的發光人偶、發光人偶的攝影影像,可能會誘使一些人認為藝術家乃是在把身體與心靈二元對立起來,將心靈視為容易受到數位虛擬現實宰制的受害者,甚至基進地將心靈視為數位訊息的虛擬產物,同時則將身體視為唯一解方,可以因為其活潑的能動性,為人們帶來真實、自由與解放。

  然而,考慮到藝術家認為3D列印人偶不只是「抗爭當下的身體姿勢」,更是「以數位的方式記錄並再現其抗爭的身體記憶」,因而藝術家毋寧是同意數位虛擬對於抗爭這件事上,仍可能有所貢獻。另外,考慮到藝術家在前一展間的《訊息》L系列上,乃是在批判當代人面對數位訊息,已經無頭地/無反思能力地直接將之感知為現實,因而藝術家毋寧仍對心靈的反思潛力有所期許。

IMG_7513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推論,藝術家提出作為抗爭手段的身體,並不是身心二元對立論下的無頭身體,反而是同時具有反思能力與活潑生命力的有頭身體;而這種有頭/有反思能力的身體,不會一味地拒斥人工現實與虛擬感知,反而會聰明地利用數位虛擬來向任何形式的現實/感知政權抗爭,藉以同時勘破「虛擬現實以外的現實」與「虛擬現實」,並不斷體驗到「虛擬感知以外的感知」與「虛擬感知」這兩種感知以外的真實感知即使這種真實感知總是會引發難以忍受的大災難,並且總是會重新被意識形態縫合、遮掩與收編。

  有意思的是,藝術家另外以《公民擠壓:理想國的擬像》這個參與式作品,邀請觀眾自由選擇是否將3D列印的人物(擬像),放置於輸送帶上緩緩升高,任其墜下摔碎,藉以暗喻社運被媒體嗜血報導,或被國家機器輾壓時,一般人民所採取的觀望或支持姿態,將導致社運與民主的成敗。這個作品因而是在向一般人民呼籲,要他們不斷體驗到前述的真實感知,並無懼地採取相關行動。

IMG_7512.JPG

  不過,考慮到下一代幸福聯盟正在推動名為「愛家公投」,實為「反同公投」的保守社會運動,那麼連社運者本身是否勘破「虛擬現實以外的現實」與「虛擬現實」而獲致真實感知,才進而向一般民眾倡導相關運動,就也是我們必須持續審視的標的。否則,只檢視媒體、國家機器、一般民眾,卻不檢視社運本身,恐怕將在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大開其門的現況下,反將落入藝術家在作品介紹中點出的論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提到民主即容易滑落為專制」。

  近年來,隨著電腦網絡、智慧型手機、社群網站、人工智能等資訊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日深,處理相關議題並提出警告與建言的藝術作品或哲學創作也就越來越多。其中,本展特別之處是在以「Y世代」為關懷主題或範圍,而依照展覽介紹,這是因為藝術家本身就是1981年至2000年出生的「Y世代」,而這個世代的特色是年幼時數位科技並不普及發達,成年後周邊始充斥著數位化與訊息化的生活環境。

IMG_7504.JPG

  換言之,藝術家似乎是在暗示:正是「Y世代」生活環境自年幼至成年的劇變,才讓這世代人們特別有餘地去反思數位現實與人造感知帶來的問題。這就不免讓我們產生新的疑問:對於自幼甚至一出生就被觸控式資訊裝置包圍的「Z世代」而言,數位訊息奔流在心靈與機器之間已經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現象,而對他們而言,又該如何思考虛擬現實與虛擬感知帶來的問題呢?他們面對的與「Y世代」面對的,是在質上有異,還是只在量上有異呢?

  但無論如何,對於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而言,每個主體都有一個不斷逃避象徵化的真實內核,並且主體為了避免難以忍受的大災難,必須不斷用虛擬現實或虛擬現實以外的現實來馴化那個真實內核,至少這是肯定的一件事。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