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顯易懂的憂鬱症自救SOP—《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的自助指引》

我在最近一次憂鬱症發作期間,買了《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的自助指引》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淺顯易懂,關照處也切中要害,對於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人、正在治療憂鬱症的人、身邊親朋好友疑似或確診憂鬱症的人,都能提出一些自助的指引,讓讀者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操作,藉以盡可能擺脫憂鬱症的痛苦。

從斜看拉岡到斜看民主——《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

英文版《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Looking Awry: 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首次出版於1992年,是斯洛維尼亞哲學家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中文版則於2008年翻譯問世。

拒絕投射幻象的觀景窗——《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劉芸怡、廖震平雙人展》

《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是劉芸怡與廖震平的雙人展。透過並列劉芸怡對於金門碉堡廢墟的攝影,以及廖震平對於自己在日本生活時,隨處攝影再分析選繪的畫作,雙人展營造出永無止盡的途中感,以及令人難以安歇的他方異地感。然而,上述途中感與他方異地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直面正在凝視你的深淵——《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

以《阿富汗少女》(1984)成名的攝影家史帝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作為華語世界首度舉辦麥柯里的個展,本展除了以平面輸出方式呈現其多年來的攝影作品外,也企圖透過策展論述,以及以其攝影作品為基礎再製作的裝置作品,使觀眾除了感受作品表面的美感與奇觀外,更能直面影像背後的真實深淵,並產生批判與起而行動的力量。

現實主義攝影是毒藥,也是良藥——《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

郭力昕繼《書寫攝影》(1998)、《再寫攝影》(2013)後,於今(2018)年2月集結其散見於各大學術期刊的5篇長篇論文,再次出版攝影批評新書《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整體而言,這本書的5篇文章,乃是藉由引介相關理論或歷史脈絡,檢討台灣自1980年代中後期迄今30餘年的代表攝影案例,一方面警告現實主義攝影可能反噬我們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提出其仍可能為我們帶來政治的行動力。

厭世現代人的生命出口——《薛西弗斯的神話》

確實,「厭世」就是當代台灣的社會現象。在低薪與高房價中,年輕人看不到買房成家的希望;因此導致的低生育率,則讓整個國家命運不知所終。然而,身處厭世氛圍中,我們又能怎麼辦呢?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在1942年出版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也許可以為我們指出一個出口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