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社會互信的防疫悲劇—《即刻封鎖》

英國電影《即刻封鎖》(Containment, 2015)有一個令人激賞的開場:幾棟造型簡約、規格一致、顏色冷峻且杳無生命氣息的現代住宅大樓,聳立在夜色當中。以這個影像作為隱喻貫串全片,將會發現這部片並非只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是一部致命病毒透過空氣迅速感染人類的故事,反而更是在探討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彼此疏離、互不信任的問題。

讓我們穿透虛擬,迎向真世界!—《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

人類生活風景,僅僅在過去十幾年間,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搭捷運的時候,人們不再只是閉目養神,而是幾乎每個人都在盯著手機螢幕,或者閱讀,或者書寫上傳社群網站;又如:美術館真人導覽變化為無線電導覽,又逐漸變化為手機APP導覽、LINE好友導覽。在這種數位化與訊息化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自然而然的現實」移往人造的虛擬現實,人們「真實的身體感知」也逐漸被虛擬感知取而代之。

用哲學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當代最新哲學應用:AI、基因科技、FinTech、貧富差距、宗教對立、環境破壞……這本書都能找到答案》

人類生活風景,僅僅在過去十幾年間,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搭捷運的時候,人們不再只是閉目養神,而是幾乎每個人都在盯著手機螢幕,或者閱讀,或者書寫上傳社群網站。在此同時,這些由人類集體記錄上傳雲端的巨量圖文數據,則成為掌握溝通技術、媒介與平台的資本家用以反向調整餵養人們,藉以極大化自我利潤的工具,更成為人工智慧自主學習,並在未來全面超越人類智慧的材料。

在我們這個時代,關於逃逸的新反思—《陳界仁:藝術與「人民」》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科技發展與政治經濟結構,也有著不同的監視與控管機制。因此,適度地反省上個世紀的「當代思潮」,真正與當代共處,審時度勢地釐清我們這個時代的監控系統,進而重新想像逃逸的路徑或抵抗的方法,才可能有效地為人們打造更自由且富有動能、創造力的生存環境。藝術家陳界仁即是在此關懷下,於本月19日以《藝術與「人民」》為題進行演講。

轉型正義要怎樣?—《穿越—正義:科技@潛殖》

正當全聯中元節廣告主角肖似陳文成而引發熱議,再度讓轉型正義成為話題之際,台北當代藝術館基於台灣在30年前左右開始解嚴,許多國家也在那時民主化並進行轉型正義,然而卻無法保障各種身份的人平等共享社會價值與經濟資源,反而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及科技化下,加劇權力與貧富差距的懸殊,因而策劃了《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覽,企圖討論科技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並思考如何朝向更深化及更多元化的轉型正義邁進。

直面正在凝視你的深淵——《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

以《阿富汗少女》(1984)成名的攝影家史帝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晃│影—史帝夫‧麥柯里個展》。作為華語世界首度舉辦麥柯里的個展,本展除了以平面輸出方式呈現其多年來的攝影作品外,也企圖透過策展論述,以及以其攝影作品為基礎再製作的裝置作品,使觀眾除了感受作品表面的美感與奇觀外,更能直面影像背後的真實深淵,並產生批判與起而行動的力量。

我即是風景——《還原—土地之歌》

王郁雯的《大風吹》、李翎的《後遺症》、饒愛琴的《標記‧放線》、陳若軒的《Day 214 – Day 222》、林琳的《結繩記事系列-我家山上有座游泳池、海上飄來的白色惡靈》,探討的是資本家、漢人群體在滿足自我慾望的同時,除了傷害自然環境與原住民群體,也受困其中,失去健康、自由與自我的事實。至於林瑞玉的《自然的小孩》、劉曉蕙的《有河氏》,則進而在困境中,看到找回自我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