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性別、宗教與國族的共感空間—《Political Correctness》

在科技與網路發達的年代,數位資訊不斷如洪流般襲來,使人們不僅不再有餘裕綜合各種觀點加以考量,甚至連消息正確性都無力判斷,只好任自己依原有的意識形態揀選特定資訊並予相信。在此情形下,若非已型構為「政治正確」的論述,挾其霸權地位壓縮不同意見者的話語空間,就是勢均力敵的各方,分別形成同溫層與一言堂,然後各自穿上堅硬的身份盔甲,展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民主內戰」。

在我們這個時代,關於逃逸的新反思—《陳界仁:藝術與「人民」》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科技發展與政治經濟結構,也有著不同的監視與控管機制。因此,適度地反省上個世紀的「當代思潮」,真正與當代共處,審時度勢地釐清我們這個時代的監控系統,進而重新想像逃逸的路徑或抵抗的方法,才可能有效地為人們打造更自由且富有動能、創造力的生存環境。藝術家陳界仁即是在此關懷下,於本月19日以《藝術與「人民」》為題進行演講。

「沒有永恆」作為一種「永恆」—《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

《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透過聚集多位藝術家,展出他們以各式媒材創作而成的八件裝置或錄像作品,另再展出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收藏的四件二十世紀古早家電,嘗試探討家電對於現代人的影響為何,而上述影響涉及了什麼樣的普遍幻象建構,還有我們要如何面對上述幻象。

拒絕投射幻象的觀景窗——《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劉芸怡、廖震平雙人展》

《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是劉芸怡與廖震平的雙人展。透過並列劉芸怡對於金門碉堡廢墟的攝影,以及廖震平對於自己在日本生活時,隨處攝影再分析選繪的畫作,雙人展營造出永無止盡的途中感,以及令人難以安歇的他方異地感。然而,上述途中感與他方異地感是如何產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