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跨「樂」出去——《世界樂音客在我心—2022唱客音樂交流計畫》之《唱響世界Hakka World》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世界樂音客在我心—2022唱客音樂交流計畫》,包括兩場音樂會及兩場講座,其中音樂會部分由《唱響世界Hakka World》打頭陣,率先於10月7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藝廳開唱,從多元層次展現客家音樂「樂」跨「樂」出去的無窮魅力與可能性。

根據林宏璋所主持《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研究計畫案的報告內容,跨領域藝術指藝術工作者創作藝術作品時,採取多元媒材與類型,或結合藝術學與藝術學以外的知識或學科,或與藝術以外領域之工作者共同創作,進而回應、擾動、改變既定社會、文化或政治脈絡。

前述跨領域藝術或跨界的概念,歷經產、官、學界多年來的研究、倡導與執行,在現今社會儼然已經成為大小文化藝術作品或活動的標準配備,不管是眷村跨性別、客家跨閩南,還是基隆跨連江,都是跨來又跨去。甚至連對象僅僅是一般民眾或鄉親的補助計畫,也要強調跨域或跨界。

舉例而言,臺北市客委會《111年度補助優異客家藝文團體推廣客家文化計畫》,即於第2點明文規定,計畫目的係提高臺北市優異客家藝文團體推廣客家文化之意願,期藉由「跨域」、「跨界」或「跨族群」合作之客家藝文展演活動方式,帶動非客家族群接觸客家、了解客家。

在前述跨領域的風潮下,《唱響世界Hakka World》音樂會主打客家音樂的花式跨界,正可說是順應潮流。

首先登場的山狗大後生樂團,創團迄今已經25年,當晚為聽眾獻唱當代客家歌曲〈老屋花園〉、〈早安大武山〉及客家山歌〈十月〉,展示了客家音樂的內在跨界;他們演唱〈半山謠〉,則是向共創這首族群跨界歌曲的屏東新埤客家人與原住民前輩致上敬意。

其次登場的韋喆,來自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卻以演唱爵士風格版客家國歌〈客家本色〉、客英混搭歌曲〈Summer time + 落水天〉聞名台灣。他今晚另外再帶來客英混搭的〈Kiss Me Goodbye〉、〈恁久你好無〉及威爾史密斯英文名曲〈Just the Two of Us〉,整體一方面呈現客家音樂能夠跨界由聖露西亞人唱出,另一方面也彰顯西洋音樂能夠跨界改編客語歌詞。

人聲演唱為主的上半場結束後,迎來的是樂器演奏為主的下半場。

首先上場的Wooonta問他跨界樂團,由彈奏吉他的台灣客家人、使用印度西塔琴的日本人、拉二胡的台灣非客家人、負責打擊樂器的美國人等多國籍或族群成員組成,為聽眾帶來山歌〈Missing You〉、印度音樂〈samlot〉、〈Fun Takshish〉、混搭音樂〈孟加拉民謠 + 桃花過渡〉,從國家、族群、樂器到音樂均體現了跨界二字。

最後壓軸的黃珮舒與海馬樂團,甫登場就以其色彩斑斕的蒙古服裝與民族樂器,吸引觀眾的眼球。表演者透過混搭澳洲原住民樂器的蒙古大漠音樂〈巫語〉、〈旅人〉、山歌〈生死纏〉、〈千葉白〉及填上客詞的義大利聲樂名曲〈月光回鄉曲〉,帶領聽眾不斷跨出自己既有的認知領域,朝向未知甚至是不可知的世界邁進,進入一切皆無以名狀卻又讓人如癡如醉的境界。

這種如癡如醉的境界,不禁讓我想起韓劇《成為王的男人》中,朝鮮國王李憲為躲避政敵暗殺,找來長相與他一模一樣的戲子夏仙假扮國王,然後出宮躲藏在一處山洞,成天沈浸在巫師、樂師、舞者所構築的樂舞世界中,不再過問政事。然而,對於跨領域藝術而言,李憲的「跨出宮」、「跨領域」,恐怕還過於消極。

確實,跨領域藝術不只是採取多元媒材與類型,或結合多元知識或學科,或與多元工作者共創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在跨域當下產生日常生活所無的嶄新體驗,這種體驗將使創作者及觀賞者擴大自我主體的範圍,用嶄新的眼光看待過去自己所持有的一切,進而願意踏上更新既定社會、文化或政治脈絡之旅程。

在我看來,《唱響世界Hakka World》音樂會透過各表演團隊的輪番上陣,逐步將客家音樂由內在跨界推向外在跨界,由台灣島內推向世界各地,最後再由已知推向未知與不可知之幽冥暗境,確實讓聽眾產生了日常生活所無的嶄新體驗,也讓聽眾重新看待客家音樂「樂」跨「樂」出去的無窮魅力與可能性。

本音樂會甚至能夠使聽眾開始想像音樂以外的其他客家文化領域,還可以如何不斷變化生成,確實是一檔道地的跨領域藝術活動,也讓臺北市客委會《111年度補助優異客家藝文團體推廣客家文化計畫》的承辦人開始反思,如何讓受補助的鄉親在實踐跨域或跨界時,不只是拼貼不同元素,更能夠真正為聽眾帶來未知的體驗與改變既定脈絡的行動力。

《唱響世界Hakka World》末尾,音樂總監謝宇威老師不忘提醒聽眾,10月14日在Corner House角落文創展演空間,還有一場《臺灣潮客 Young Taiwan》音樂會,相信也必定能夠為聽眾帶來聽覺上的愉悅與心靈上的逾越。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