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還不理解的大眾與同溫層內的朋友——《彩虹上的家—同志家庭的未竟之路》

隨著同志婚姻法制化,一些尚待解決的議題,例如跨國同婚、無血緣收養、人工生殖等,也逐漸浮現出來。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及彩虹平權大平台因而舉辦《彩虹上的家—同志家庭的未竟之路》展覽,邀請大家一同了解同志成家會遭遇的難題。

本展展板以白色為底,點綴彩虹六色,另配合各子題,設置彩虹床、行李箱、家庭相片牆、置放同志家庭主題繪本的兒童桌椅,以及擺放許多玩偶的兒童帳蓬等,在視覺上直接投射出來的,是某種純真、療癒、童趣感。

但如果觀眾不是匆匆走完,而是仔細閲讀展板上印刷的文字,或者聆聽喇叭播放出來,同志朋友述說其所遭遇困境的聲音,將會感受到難以平息的情緒浪潮在激盪:我(們)想要獲得結婚、成家、育兒等性別平權,卻一方面受到法令不公平的對待,另一方面更受到許多人不友善的質疑與惡意的排斥,加諸在自己或小孩身上。

因此,本展最大的特點,就是第一眼的視覺純真、療癒、童趣感,與進一步聽取人聲及閲讀展板文字所激起的不公平、受排斥感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情感鴻溝與矛盾。

這種情感矛盾的展呈手法,應該是策展者刻意所為,目的是先用童趣的視覺吸引觀眾的注意,進而用聲音與文字暴露難以忍受的真相,再用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刺激觀眾同理同志朋友的遭遇,進而思考該等遭遇應如何改善。

不過問題來了,策展者基於前述企圖進行策展,希望觀眾藉由走逛展覽,體驗並感同身受同志朋友在現行制度下的不舒服,然而,觀眾的體驗都真的如策展者所設想嗎?「萌萌」如果來看這個展,也會與同志朋友共感,進而接受跨國同婚、無血緣收養、人工生殖等相關倡議嗎?

暫且不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什麼,本展另一個特點則是在展覽末尾的展板,印上許多同志朋友的肺腑之言。其中,讓我覺得最療癒的一段話是:「養小孩前我也很猶豫,擔心社會不友善,但實際上,支持同志養育小孩的人比我們想像的多。我想告訴當初的自己,不要害怕。」

在我印象中,於一則文章的末尾鋪排許多人所說的話,證成這則文章的可信度,加強讀者相信這則文章的力道,進而讓讀者與說這些話的人們之間產生一種同溫層的關係,是從內容農場開始,然後逐漸成為主流媒體新聞報導的標準寫法。現在,它成為策展界策展套路之一,也許暗示了對策展者而言,展覽觀眾一樣是需要同溫層,需要與立場一致的人在一起相互取暖的。

那麼,一檔倡議型的展覽,是要聚焦於化解激烈反對者的敵意?使單純不理解的人們理解後接受倡議?還是讓已經理解並接受倡議的人們抱團取暖呢?似乎在理想上,最好能夠三者兼顧,但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本展兼顧上述第二及第三種人,已經達成三分之二的完成度了。

總而言之,《彩虹上的家—同志家庭的未竟之路》展覽,特點之一是情感矛盾的展呈手法,可以吸引不了解的人們理解並接受倡議,特點之二是末尾鋪排的同志話語,為志同道合的人們築起了療癒的同溫層。而這兩個特點,也同時讓我們開始思索,如何為激烈反同的「萌萌」設計展呈,並在未來呈現更完整的策展內容,藉以引發更突破性的倡議結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