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性別、宗教與國族的共感空間—《Political Correctness》

在科技與網路發達的年代,數位資訊不斷如洪流般襲來,使人們不僅不再有餘裕綜合各種觀點加以考量,甚至連消息正確性都無力判斷,只好任自己依原有的意識形態揀選特定資訊並予相信。在此情形下,若非已型構為「政治正確」的論述,挾其霸權地位壓縮不同意見者的話語空間,就是勢均力敵的各方,分別形成同溫層與一言堂,然後各自穿上堅硬的身份盔甲,展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民主內戰」。

藉影像重新思考馬格利特—《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

台灣社會近來相當火紅的名詞,除了「厭世代」,就是「斜槓青年」了。簡單來講,後者所指涉的人們,就是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分的束縛,開始選擇一種能夠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例如:Bodycombat有氧老師同時經營餐廳、獨立書店老闆兼做設計、心理諮商師同時也是作家……等等。

讓我們穿透虛擬,迎向真世界!—《Y世代:人造知覺—詹嘉華個展》

人類生活風景,僅僅在過去十幾年間,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搭捷運的時候,人們不再只是閉目養神,而是幾乎每個人都在盯著手機螢幕,或者閱讀,或者書寫上傳社群網站;又如:美術館真人導覽變化為無線電導覽,又逐漸變化為手機APP導覽、LINE好友導覽。在這種數位化與訊息化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自然而然的現實」移往人造的虛擬現實,人們「真實的身體感知」也逐漸被虛擬感知取而代之。

拒絕投射幻象的觀景窗——《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劉芸怡、廖震平雙人展》

《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是劉芸怡與廖震平的雙人展。透過並列劉芸怡對於金門碉堡廢墟的攝影,以及廖震平對於自己在日本生活時,隨處攝影再分析選繪的畫作,雙人展營造出永無止盡的途中感,以及令人難以安歇的他方異地感。然而,上述途中感與他方異地感是如何產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