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動長官貴賓致詞的理論、現實與超越

一般而言,大型的文化活動除了主要的節目或子活動外,都會安排一段時間,邀請長官或貴賓上台致詞。在一些活動中,長官或貴賓致詞的理論與現實一致;在另一些活動中,理論與現實則未盡相同。那麼,長官或貴賓致詞的理論與現實,分別是什麼?又該如何超越呢?

超越憂鬱的文化保存

八月上旬,我陷入了一段憂鬱症的急性發作。在發病的過程中,我不斷透過更換服藥時間、暴飲暴食、消費、追劇、追星、在社群網站頻繁發文等,來舒緩憂鬱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在告一段落後,我思考的則是如何在文化保存上定位並超越憂鬱。

如何面對大陸流行語進入台灣?

現今台灣年輕人喜愛使用「閨蜜」、「網紅」等大陸流行語,網路媒體READr因而進行調查與訪問,呈現為〈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也引發盧郁佳跟進寫作〈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電視的失敗剝奪了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兩篇文章對於上述現象,各有不同解讀,也提出不同對應之道。

2020年台北、新北、桃園眷村文化節大比拼!

如果眷村是在國共內戰等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台灣才能生長,那麼說眷村文化節是台灣獨有的文化節慶,其實一點也沒有錯。在台灣,自2001年台中縣與桃園縣推出第一屆眷村文化節以來,目前許多縣市都有舉辦,現在就讓我們以2020年台北、新北、桃園眷村文化節為範圍,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獲得相關的啟發吧!

另一種觀看眷村的方式—「眷戀色彩:十個眷村・十倍色彩採集」眷村色彩採集推廣展

總而言之,「眷戀色彩:十個眷村‧十倍色彩採集」眷村色彩採集推廣展,其特色就是以「字面上的色彩」來觀看、研究、呈現眷村,擴大人們對於文化保存的視野,衝擊對於眷村的認知,鼓勵將眷村色彩研究成果運用於生活或創作,從而協助台灣整體飛向未知的未來,值得大家趁著展期前往觀摩學習一番。

眷村作為多稜鏡,為社會折射多元詮釋角度—《我們e村—臺灣日式宿舍與眷村保存的市民論壇》

對於一般年輕世代而言,眷村大概就是一個園區,裡面有著許多老房子。或許有少數幾間展示原始住戶生活的痕跡,但多數都裝飾得很懷舊或很文青,販賣著拿鐵、貝果、書籍或各種文創商品。這裡可以拍拍網美照,也可以吃吃下午茶,但是看著這些整理過後的老建築,卻又不免思考著,這裡的過去是怎樣的?以前的居民是怎麼生活的?把眷村人遷離而只保存眷村建物,就是最適合的眷村保存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