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靜靜地⋯⋯森呼吸——《森之襞—志鎌猛台灣首個展》

在水泥森林或香港人所稱的石屎森林中,多數人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過上步調快速的繁忙生活,並在各種稽催管考的高壓生活下,產生焦慮、躁動、憂鬱等各式各樣的心理症狀。在上述城市生活的焦躁基調下,觀賞《森之襞—志鎌猛台灣首個展》,毋寧可以是一種方式,讓都會人能夠暫時拋去煩惱,並體驗一場寧靜的森呼吸。

無聊、解無聊⋯⋯再無聊?——《台北無聊風景—鄭弘敬攝影展》

說到要拍台北的風景,大概很多人都會去拍呈現時尚感的信義商圈、101大樓,或歷史感的龍山寺、中正紀念堂,抑或文青感的民生社區、華山藝文特區。不過同樣是拍台北,鄭弘敬卻在相同或不同地點,拍出了不一樣的感覺。

自殺、風景、攝影——Donna J. Wan《死亡誘求我們》

相信大家都曾接到過家人、好友、同事或網友自殺身亡的消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殺是一個難以談論的禁忌話題,所以我們要談也只會壓低音量談。至於在攝影範疇,自殺作為創作主題的禁忌程度,也未必就比較輕減。

拒絕投射幻象的觀景窗——《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劉芸怡、廖震平雙人展》

《途中,在各自的他方暫歇》是劉芸怡與廖震平的雙人展。透過並列劉芸怡對於金門碉堡廢墟的攝影,以及廖震平對於自己在日本生活時,隨處攝影再分析選繪的畫作,雙人展營造出永無止盡的途中感,以及令人難以安歇的他方異地感。然而,上述途中感與他方異地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即是風景——《還原—土地之歌》

王郁雯的《大風吹》、李翎的《後遺症》、饒愛琴的《標記‧放線》、陳若軒的《Day 214 – Day 222》、林琳的《結繩記事系列-我家山上有座游泳池、海上飄來的白色惡靈》,探討的是資本家、漢人群體在滿足自我慾望的同時,除了傷害自然環境與原住民群體,也受困其中,失去健康、自由與自我的事實。至於林瑞玉的《自然的小孩》、劉曉蕙的《有河氏》,則進而在困境中,看到找回自我的一線生機。

沒有主體這件事——《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

然而,「你都拍些什麼?」真的是這麼簡單的問題嗎?也許,提問的人真的只是想知道你拍人物、婚禮、商品、風景,亦即只是想知道你拍的客體是什麼。但是這個問題創造出來有待填補的空白,也許大到超出了提問者原本的意圖,以至於汪正翔寫了《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用一本書的篇幅回答這樣一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