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觀看眷村的方式—「眷戀色彩:十個眷村・十倍色彩採集」眷村色彩採集推廣展

  對於一般年輕世代而言,眷村大概就是一個園區,裡面有著許多老房子,裝飾得很懷舊或很文青,販賣著拿鐵、貝果、書籍或各種文創商品。而事實上,「眷村」可能指涉了特定或多元族群、自由中國或新興台灣國家想像、反共或反台獨的敵我劃分、敵對或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攻大陸或反思戰爭與和平、安頓之所在或隔離之牢籠、族群和諧的文化櫥窗或公民主導的公共空間等。

  不過,前述對於眷村的想像,若非商業化、文創化,就是狹義或廣義的政治化,侷限於一定的視角,無法從眷村舊有的事物中看到嶄新的方向。於是,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於今年2月5日至28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四館2樓文化部小客廳展出的「眷戀色彩:十個眷村‧十倍色彩採集」眷村色彩採集推廣展,便顯得格外新穎與重要了。

  本展主要是以視覺設計及美學角度來尋找眷村色彩,方法是到台灣十處尚未改建成大樓或尚未過度商業化的眷村,進行建築、自然及人文等環境色彩的田野調查與採集,再編整色彩脈絡特色,最後化為本次成果展,將眷村文化中的色彩與美感傳達出去。

  本展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字面上的色彩」來觀看、研究、呈現眷村。展覽一方面以單色為單位,統整台灣眷村經常運用的顏色,例如從花磚、軍服、麵粉採集而來的「麵粉白」,是眷村食材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從水泥瓦上乾燥的黑苔、日本黑瓦、現代黑色石棉瓦採集而來的「屋瓦黑」,則是眷村常見的瓦片色彩。

  本展另一方面則以個別眷村為單位,深入呈現不同眷村在建築、自然與人文上的獨特色彩。以台中清水的信義新村為例,最大特色是與周遭稻田並存,因而秧苗的翠綠、稻穗與乾稻草的金黃,皆成為這個眷村的自然環境基調色;年節時期掛滿村中的大陸各省香腸、臘肉,成為這個眷村的人文基調色;建物材料、人工塗料、壁紙、磁磚等,則成為這個眷村的建築基調色。

  不管是前述台灣眷村總體經常運用的各個單色,還是個別眷村所呈現彼此互異的自然、人文與建築基調色,皆展現了「政治色彩」、「有色眼光」以外,色彩學意義上的眷村多元真實色彩。

  本展除了在長方形展間的兩邊分別設置各個單色以及各個眷村的展區外,也在展間中央設置台灣形狀的矮桌,上面擺放眷村書刊,以及本次色彩田調所採集的物品等,另在天花板懸吊看似翅膀的裝置,暗喻了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台灣給予了眷村生長的條件,而成長起來的眷村也豐富了台灣的多元文化內涵,甚至能夠作為多稜鏡,為社會折射多元詮釋角度,進而協助台灣飛向未知的未來。

  看完這個色彩繽紛的展覽,我覺得它的第一個啟發是擴大了我對文化保存的視野,讓我發現顏色保存也是文化保存的一部分。這進而讓我開始思考,在一個眷村幾乎已經被剷除殆盡的縣市,要如何保存地方眷村色彩?而在一個客家人口分散穿插於閩南人住宅區的縣市,又該如何保存在地客家顏色?

  其次,本展並列對比十個眷村的色彩及相關採集物,直接以實物呈現台灣眷村有著溫泉、稻田等多元風貌,不僅在視覺上直接衝擊我對眷村的認知,也促使我接觸未知的領域而擴張自我的範圍,讓我察覺在展覽中巧妙運用實物顛覆幻象或老生常談的重要性,可說是本展對我的第二個啟發。

  展覽論述中有一段文字是:「……期許透過展覽邀請民眾參與及探索,提供民眾作為從眷村色彩中學習觀察,進一步活用到生活層面,並從美學的角度探討與表現,藉此累積眷村文化創作素材與靈感,並可鼓勵不同領域創作者以眷村為主題創作,讓眷村精神永續傳承。」

  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劇中,已經考上大學的張家漢在電話亭打電話給重考中的王柏德的那一幕,美術指導姚國禎乃是以1980年代常用的紅、黃、藍、綠色紙張貼在後面的廣告牆上,企圖藉色彩與美學還原當時的台灣社會氛圍。這進而讓我聯想到,本展對於十個眷村的色彩研究成果,可以引用來製作以這些眷村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使作品的色彩不再是空想,而是具有實證基礎。

  總而言之,「眷戀色彩:十個眷村‧十倍色彩採集」眷村色彩採集推廣展,其特色就是以「字面上的色彩」來觀看、研究、呈現眷村,擴大人們對於文化保存的視野,衝擊對於眷村的認知,鼓勵將眷村色彩研究成果運用於生活或創作,從而協助台灣整體飛向未知的未來,值得大家趁著展期前往觀摩學習一番。

1 Comments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