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顯易懂的憂鬱症自救SOP—《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的自助指引》

我在最近一次憂鬱症發作期間,買了《憂鬱症自救手冊:如何治療?怎樣照顧?你和家人的自助指引》來看。這本書的文字淺顯易懂,關照處也切中要害,對於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人、正在治療憂鬱症的人、身邊親朋好友疑似或確診憂鬱症的人,都能提出一些自助的指引,讓讀者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操作,藉以盡可能擺脫憂鬱症的痛苦。

建實新村常民記憶與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再利用—《沙灣拾夢|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

基隆市文化局自今年7月22日起至30日止,在臉書粉絲團與Youtube頻道,跨周末一連9天推出「大基隆紀錄片線上展」。其中,​​《沙灣拾夢|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在紀錄眷舍修復的點點滴滴之餘,也留下了基隆眷村—建實新村原住戶及周遭居民的常民記憶。

超越憂鬱的文化保存

八月上旬,我陷入了一段憂鬱症的急性發作。在發病的過程中,我不斷透過更換服藥時間、暴飲暴食、消費、追劇、追星、在社群網站頻繁發文等,來舒緩憂鬱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在告一段落後,我思考的則是如何在文化保存上定位並超越憂鬱。

如何面對大陸流行語進入台灣?

現今台灣年輕人喜愛使用「閨蜜」、「網紅」等大陸流行語,網路媒體READr因而進行調查與訪問,呈現為〈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也引發盧郁佳跟進寫作〈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電視的失敗剝奪了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兩篇文章對於上述現象,各有不同解讀,也提出不同對應之道。

用腳走出來的台灣認同—《認同:走入台灣的山林生態與歷史文化》

當有沒有台灣認同成為政客之間彼此攻訐的方式,進而造成人民之間激烈的二元對立時,也許更值得探討的議題是何謂真實的台灣認同,以及如何達成這種台灣認同。2021台灣文博會夜間專場「相信之夜—臺灣的六種方法論」,首場以《認同:走入台灣的山林生態與歷史文化》為題,邀請淦克萍、龔卓軍擔任講者,為聽眾展示了台灣認同的另類山林取徑。

不只是「異男忘」—《十七歲的你我》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太一樣,對於戲劇的同感度也會不太一樣。之前看的泰劇《我的阿弟》,莫—弟CP從第一集就開始撒糖,完全不需要焦慮「對方是不是也是」、「貿然告白會不會『被出櫃』」之類的問題,對於「零零後世代」或許是理所當然,對於其他世代卻有些脫離現實。這次看的泰劇《十七歲的你我》,因為加入了「異男忘」的要素,反倒在某些方面更貼近其他世代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