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薛西弗斯們—《大債時代》

「債」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的釋義有兩個,一個是「積欠他人的錢財」,另一個是「泛指有所虧欠而待償還的恩惠、仇恨等」。公視近期播畢的電視劇《大債時代》(Who Killed the Good Man, 2021),即是以債來描繪我們這個時代,並試圖給出處世之道。

藉影像重新思考馬格利特—《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

台灣社會近來相當火紅的名詞,除了「厭世代」,就是「斜槓青年」了。簡單來講,後者所指涉的人們,就是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和身分的束縛,開始選擇一種能夠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例如:Bodycombat有氧老師同時經營餐廳、獨立書店老闆兼做設計、心理諮商師同時也是作家……等等。

與生命同行—陳青琳個展《病行者》

平常的時候沒什麼感覺,直到生病了,才知道健康是多麼寶貴的一件事,並且努力想要好起來。然而,如果久病難癒,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痊癒的可能性,那是什麼感覺?又該怎麼辦呢?陳青琳在荻達寓見diida ART BOX舉辦個展《病行者》,即是透過展出十餘幅有關疾病的畫作及相關文創商品,不僅記錄久病者的艱困處境,也企圖突顯疾病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質,藉以倡議與疾病/生命同行的積極心態。

厭世現代人的生命出口——《薛西弗斯的神話》

確實,「厭世」就是當代台灣的社會現象。在低薪與高房價中,年輕人看不到買房成家的希望;因此導致的低生育率,則讓整個國家命運不知所終。然而,身處厭世氛圍中,我們又能怎麼辦呢?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在1942年出版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也許可以為我們指出一個出口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