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出來的、不說出來的,以及等待被說出來的臺北客家—「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臺北市展區《發聲・發生》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即將於10月15日閉展,閉展前趁著國慶連假,我再次來到臺灣館臺北市展區,打算重新細品展陳,並讓思緒發生、發聲。

  對於逛過臺北市展區《發聲・發生》的人而言,下面的說明應該十分熟悉:本展展陳包括〈時光列車〉、〈1988〉、〈我的房間〉、〈都會客式生活〉、〈客家文本採集〉、〈客家文本IP〉及〈未來車票〉。

  其中,堪稱本展四大亮點的,莫過於展區入口仿臺鐵藍皮普通車車廂的〈時光列車〉、以大幅動態影像呈現市場店舖、獨立書店、義民嘉年華等臺北客家生活與活動的〈都會客式生活〉、以101大樓為布景陳列近年臺北客家田調音樂專輯的〈客家文本採集〉、展現臺北客家女性不同於傳統客家婦女的鏗鏘、多元與主體性,同時也致敬女性主義先鋒人物吳爾芙的〈我的房間〉。

  不過,穿過展區入口時光隧道,映入眼簾斗大的「臺北站到了」,底下加註起迄站分別為「原鄉」和「臺北」,明確標示了臺北客家人過去從哪裡來、現在又在何方的同時,往左一看,卻是悚然的「隱身.隱聲」,若再搭配展名《發聲・發生》一起思索,本展企圖述說甚至倡議的,究竟是什麼呢?

  也許本展第一個要述說的,是哪些東西是「說出來的臺北客家」。

  早期從全臺灣各客家原鄉移民到臺北的第一代客家鄉親,或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或許為了快速融入主流社群,不但在族群身分上隱身,也在母語語音上隱聲,直到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才在臺北市街頭現身出櫃,發聲要求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實行客語教育、建立平等語言政策。

  影響所及,1998年臺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及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成立,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2002年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播,2010年《客家基本法》公布,2017年講客廣播電台開播,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公布,客語正式成為國家語言的一環。

  隱身、隱聲多年的臺北客家人,雖然透過前述「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在往後30餘年,於法制、機構、政策上取得發聲權利與現身空間,臺北都會客家女性的鏗鏘、多元與主體性也逐漸形成並彰顯,但在主流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族群語言與文化仍不斷流失中。

  因此,臺北市客委會近年來不斷與優質夥伴合作,或者進入臺北市各行政區田野調查在地客家人的生活脈絡與人文風景,轉譯為客家流行音樂,或者自創故事或改編著名客家文本,轉化為客家繪本與客家動畫,或者訪問臺北客家相關人事物,編撰為客家文化季刊,或者提出高額獎金,吸引年輕後生投稿客家文學獎,一方面讓臺北客家以音樂、繪本、動畫、雜誌、文學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形式說出來,另一方面也期望激起不同年齡層的鄉親,重拾對於族群語言與文化的認同,並嘗試將自己的臺北客家生命經驗與未來想像實際說出來。

  在那些「說出來的臺北客家」之後,本展第二個要述說的,也許是哪些東西是「不說出來的臺北客家」。

  觀眾進入展區入口的仿臺鐵車廂後,可以看到牆面上貼滿了移民到臺北生活的客家鄉親所提供的老照片,更可以看到鄉親離鄉時口頭上說出來的字句,諸如「心中滿是期盼」、「臺北我來了」、「走自己的路」、「我一定要成功」等,而一旦觀眾拿起手機,用AR擴增實境APP掃描,更可以發現,原來鄉親珍藏在內心不說出口的,是心酸的「毋盼得離開」、療癒的「毋怕毋使驚」,還有最引以為自豪的「煞猛打拼」。

  客家人帶著堅毅隱忍的性格從原鄉來到臺北,面對不同族群時,往往心口不一地只說出正面溫暖的話,強調自己永遠「煞猛打拼」,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一年365天都正面、都煞猛打拼。於是,負面的情緒在鄉親心中越積越多,到了一個頂點時,似乎就難免向自己最親密的父母、配偶、子女,甚或是能為自己提供族群服務的臺北市客委會,進行情緒洩洪與勒索。

  因此,本展一方面注意到臺北客家鄉親「不說出來的話」,另一方面也似乎在引導觀眾思考,有些不愉快是不是說出來協調化解,比不說出來直到產生核爆更好?客家人可不可以在煞猛打拼之外,也學習自我躺平、放鬆與療癒?

  而在述說「說出來的臺北客家」與「不說出來的臺北客家」之外,本展事實上還為「等待被說出來的臺北客家」保留了敞開的空白,倡議每一位臺北客家人,一同為那空白填上並持續更新豐沛而多彩的內容。

  觀眾來到本展最後一個展陳〈未來車票〉,透過平板電腦上面的「通往幸福未來售票系統」APP,選擇一個簡單的客家問候語,再從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臺灣五大客家腔調選擇一個,就可以聆聽系統預錄的客語播音,進而按下錄製鍵跟著說一遍,然後再由AI辨識語音聲紋,從而生成具有專屬紋路與顏色的未來車廂單程票。

  這個展陳透過可以讓觀眾多次學習與實際說出客語的操作過程,以及依據個人聲紋生成的專屬未來車票,還有車票上列出的「搭上幸福列車,前進夢想」等字樣,暗示了對於每一位臺北客家人而言,只要把族群語言與文化勇敢說出來,就可以前進幸福與夢想。

  不過,「通往幸福未來售票系統」APP列出的簡單客家問候語,用法律術語來講,應該只是一種「例示」,而不是一種「列舉」,所以我們必然還有廣袤的空間與無窮的可能性,可以從尚未被象徵符號化的臺北客家真實它物(the Real Thing or Das Ting)中提取諸多靈感,將其象徵符號化,從而讓我們能夠說出專屬於我們自己的嶄新客家語言與文化。

  那嶄新的客家語言與文化也許是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客家精神化,也許是重要他者的落失、等待與追尋的歷程,也許是不同於臺北客家一代移民的二代後生生命體驗,可能是探索臺北市文化資產的客家線索,可能是考掘客家文化本有的身心靈療癒方式並加以創新,更可能是尚未主體化但已經逐漸發芽的客家同志身分,但無論是什麼,透過將上述靈感以音樂、繪本、動畫、雜誌、文學、活動、短影音等形式,推廣給自己鄉親與一般大眾,將同時讓自己通往專屬的幸福夢想未來。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在展覽最後的牆面,以巨大的字體列出:「臺灣的客家人,要做新的客家人!世界的客家也要做新的客家!」

  臺灣館臺北市展區《發聲・發生》,則透過七大展陳與四大亮點,除了說明「說出來的臺北客家」與「不說出來的臺北客家」,還倡議了某種「等待被說出來的臺北客家」,期待臺北客家人不斷自它物提取靈感創發新的客家語言與文化。因此,臺北市展區在遙相應和世界館的策展精神同時,似乎也暗示了臺北客家在思想上可以是新的世界客家的繆思來源。

  那就讓臺北客家與世界客家一起不斷創新,然後發聲、發生吧!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