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攝影是毒藥,也是良藥——《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

郭力昕繼《書寫攝影》(1998)、《再寫攝影》(2013)後,於今(2018)年2月集結其散見於各大學術期刊的5篇長篇論文,再次出版攝影批評新書《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整體而言,這本書的5篇文章,乃是藉由引介相關理論或歷史脈絡,檢討台灣自1980年代中後期迄今30餘年的代表攝影案例,一方面警告現實主義攝影可能反噬我們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提出其仍可能為我們帶來政治的行動力。

冷戰看似不在,卻又無所不在——《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

《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是有關冷戰的錄像、攝影與裝置藝術展。透過訪談自己的母親,將訪談影像與冷戰期間的歷史畫面並列,張乾琦剪輯而成15分40秒的單頻道錄像新作《非戰之戰》(2017)。上述錄像再佐以3幅攝影作品、1組關於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45年所寫《你與原子彈》文本的聲音裝置,展覽整體展演了對台灣人而言,冷戰的影響其實是看似不在,卻又無所不在。

在忠烈祠成為台灣人——《曹良賓:想像之所》

《曹良賓:想像之所》是有關台灣各地忠烈祠的攝影與文物個展。透過實地拍攝忠烈祠近年環境與遊客的影像,並與忠烈祠或其日本神社前身的老照片並置,再佐以有關忠烈祠/神社的書籍、文獻、郵票等文物,曹良賓為我們展示了忠烈祠/神社對台灣人而言,在國族建構上所扮演的想像本質,並試圖對台灣人的主體性指出另一種更基進的想像可能。

「隱」與「露」之間的曖昧關係——《隱-IN世代・虛幻迷景》

甫於亞億藝術空間開展的《隱-IN世代‧虛幻迷景》,是吳惠淳、陳睿淵、黃郁筑及劉信義等4位年輕藝術家的聯展。雖然畫風各異、核心關懷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展出總計20餘幅當代水墨或水墨複媒作品中構築的虛幻迷景,都圍繞「隱」的概念,並呈現「隱」與「露」之間的曖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