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漂移到生根,從遺忘到復歸,然後⋯⋯—《心中有一座山》音樂會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辦、黎歐創意有限公司承辦的《心中有一座山》音樂會,集結眾多得獎創作歌手,於11月13日的晴朗午後,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精彩演唱,並透過節目單發送、主持人簡介、歌手自述,以及田調影像的播放,具體呈現音樂會各曲目的田野底蘊與創作歷程,也勾勒出臺北客家人從漂移到生根、從遺忘到復歸的蜿蜒之路。

對於一般人而言,山具有什麼形象與意義呢?首先,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論何時何刻,只要遙望特定的方位,就一定看得到的所在。因此,山是穩重與恆常的象徵,也是能夠帶給人們安全感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陰雨天裡走入山林時,我們將一面呼吸飄渺山嵐的濕氣,一面因為氤氳雲霧帶來的視覺侷限與模糊性,而感受未知引發的不確定、緊張感與好奇心。

音樂會開場是葉穎演唱的〈HOME SWEET HOME〉,在她輕柔飄渺的歌聲與樂音中,聽眾漸次踏入雲深不知處的臺北山區。這首歌描繪向外打拼的客家人健康出問題,重新看見家人是心中永遠的一座山,因而回到山區重啟務農生活,也為音樂會演繹臺北客莊樣貌,揭開了序幕,讓觀眾想要一探究竟。

音樂會接下來播放田調影像,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羅烈師副教授說明,在臺北,除了戰後才從全臺各地二次移民過來的客家人之外,其實早在一、兩百年前,就已經有從福建漳州詔安、廣東潮州大埔及饒平等地一次移民過來的客家人,在基隆河北岸的士林、北投、內湖山區務農為生。雖然他們早已福佬化,但近年來也有些「客底」想要尋回自己的客家認同。

搭配羅烈師的說明,黃子軒開始演唱〈客家來時路〉,一方面以「賣忒祖宗田,阿姆个話,也放忒了,也放忒了」,提問客家人賣田忘言後,還是客家人嗎?另一方面也以「濁也清」三個字開解,即使脈絡混濁不清,終究能在臺北的每一段歷史中,窺見客家人的足跡。正如羅思容〈鹿仔樹在哪,路就在哪〉所唱,有構樹的所在,就有南島民族的腳跡。

黃子軒進而演唱〈先祖種草,後生種菜〉,描述一位後生不會說客語,但知道自己是客籍,更過著與先祖一模一樣的務農生活,甚至經營「台灣農業讚」臉書粉專推廣有機農業,為前述〈客家來時路〉有關「還是客家人嗎?」的提問,指出了一種特別的解答—在當代臺灣社會,也許勇於務農為生,比會說客語還客家。

確實,「客家人」這個符徵的符旨,不該是單一的想像(例如,會說流利客語、沒有把田賣掉才是客家人),畢竟「客家人」涵括了多元異質的生命樣態。

於是,音樂會演繹了各種實際上的客家人,除了上述「台灣農業讚」站長外,還有徐哲緯〈向日〉展現的更生人農場老師,羅思容〈鵝尾山頭清涼地〉、〈條條山歌係故鄉〉表現的愛山夫婦、歌謠班鄉親,更有謝宇威〈二崎〉、〈田園都市〉所再現的農場主人父子、與里民一起在頂樓打造都市田園的客籍里長。

《心中有一座山》音樂會一方面勾勒出臺北客家人從漂移到生根、從遺忘客家身份到復歸客家認同的蜿蜒之路,另一方面也提問怎樣才算客家人,進而基進地展現客家人的多元異質樣貌,然而這還不是音樂會在思想上的終點。

音樂會第5首歌是徐哲緯的〈無名〉。這首歌描繪乙未保臺戰爭時,包括客家人、原住民等不分族群的義勇軍,即使明知抗日之行將不復返,仍寧願為了家人與家園而犧牲,就像家鄉的山歷經時代更迭,依舊守護著我們。

〈無名〉歌詞「亻厓毋記得亻厓个名,摎魂種在該山」、「等看日出,跈一陣風去」,更是一種歷經既有身分被撼動而引發的驚惶後,經過大雨洗淨而展現出的,不被任何一種身份侷限住的自由與真正的主體性。心中有一座山,這座山有著未知與不確定性等待人們前去探索,同時也有著讓主體足以流轉於各種已知與未知的穩定心靈養分,便成為音樂會的思想彩蛋。

「臺北客莊音樂影像故事」延續2018年入圍第30屆金曲獎客語專輯的《漂移》核心概念,2019年以《臺北站到了》追火車找客家,2020年以《買一把幸福》找回昔日市場歷史地景,2021年以《這不是小草》展現客家人的生命力,今年《心中有一座山》則訪查客家農場,化為音樂創作並發表為音樂會,即將推出專輯與展覽,讓聽眾共下繼續尋找心中的一座山。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