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作為多稜鏡,為社會折射多元詮釋角度—《我們e村—臺灣日式宿舍與眷村保存的市民論壇》

  對於一般年輕世代而言,眷村大概就是一個園區,裡面有著許多老房子。或許有少數幾間展示原始住戶生活的痕跡,但多數都裝飾得很懷舊或很文青,販賣著拿鐵、貝果、書籍或各種文創商品。這裡可以拍拍網美照,也可以吃吃下午茶,但是看著這些整理過後的老建築,卻又不免思考著,這裡的過去是怎樣的?以前的居民是怎麼生活的?把眷村人遷離而只保存眷村建物,就是最適合的眷村保存模式嗎?

  也許是因為不滿到目前為止的眷村保存作法,2020年12月12日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舉辦的《我們e村—臺灣日式宿舍與眷村保存的市民論壇》上,各位講者都提出了不少批判,也相應提出不少建議。而在論壇所呈現多元的議題與解方,也許可以綜整為「什麼是眷村保存」、「為什麼眷村保存」,以及「怎麼樣眷村保存」等三個面向。

什麼是眷村保存

  首先,「什麼是眷村保存」這個面向,涉及了「什麼是眷村」的根本問題。眷村就建築年代而論,可以分為原日式宿舍及戰後才興建的眷舍。而不論是上述哪一種,「眷村」這個符徵所具有的符旨,可能因為時代或觀點的變易,而開放性地指涉了特定或多元族群、自由中國或新興台灣國家想像、反共或反台獨的敵我劃分、敵對或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攻大陸或反思戰爭與和平、安頓之所在或與社會隔離的牢籠、國家展示族群和諧的文化櫥窗或公民主導的公共化空間等。

  前述面向也涉及了「眷村保存內涵或範圍」的基本問題。對於這場論壇的大多數講者而言,眷村保存不只是保存有形的建築與文物而已,還必須保存無形的族群關係、飲食文化、愛國思想、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省思,以及最重要的—眷村人與人、空間、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而如果眷村保存的內涵或範圍如此寬廣,就不禁令人好奇:眷村究竟屬於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所定14種文化資產的哪一種?抑或眷村是某種超越了現存文資分類的存在?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什麼是眷村保存」這個面向,除了涉及前述「什麼是眷村」、「眷村保存的內涵或範圍」,還涉及了「與眷村有關的人們」。就「眷村人」而言,其內涵絕非只是「外省來台第一代的高階男性軍官」而已,而是還包括了各種世代(來台第二代至第四代)、階級(基層軍人)、性別(女性軍眷、同性戀後代—「孽子」)、族群(嫁入眷村的客家、閩南女性;在眷村租屋的原住民、外籍留學生;協助老眷村人生活起居的東南亞籍看護)等。

  而就「保存或再利用眷村的人」而言,在當年眷村人多因污名而支持眷村改建多於保留的情況下,往往是由文資團體發難捍衛眷村存續,引動保存風潮後,才由國防部及直轄市、縣市文化主管機關接手進行核定眷村文化園區、指定或登錄文資、進行修復工程,再由營運團隊接手營運為咖啡店、餐廳、書店、展演空間、民宿等。

  另外,就「保存眷村所為何人?」而言,有講者明確表示是為了這片土地當下與未來的人們。這似乎暗示了,眷村一定有些什麼寶藏,是可以超越眷村人與保存或再利用眷村的人,普遍澤及這一代以降所有的台灣人。

為什麼眷村保存

  考察國防部核定的13處眷村文化園區,以及直轄市、縣市文化主管機關指定或登錄的37處具文資身分的眷村,可知原為日式宿舍等建物的眷村受保存之機會較大,文資指定或登錄理由亦多與日治歷史有關,因而忽略了戰後來台軍民的居住空間與生活經驗,也激起了本論壇講者們重新思考「為什麼眷村保存」的面向。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眷村保存的理由主要是反思現代化與開發主義、珍惜台灣城市建築風貌與市民記憶、呼應深耕本土的歷史保存工作,從而尊重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與維繫這片土地的文化多樣性。於是,不管是前述有形或無形的眷村文化保存,關鍵都在是否能同時呈現日治及戰後等不同時期的建築原貌及增/改建,以及是否能同時呈現眷村的不同世代、階級、性別與族群?而如果無法同時呈現時,則必須探究其中是如何取捨的?是誰有權決定取捨,以及取捨最終造成何種結果。

  倘若如前所述,眷村保存必須兼顧原日式宿舍、戰後由政府或婦聯會興建的眷舍,甚至於由眷村人自力營造的「自力眷村」,以達尊重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的目標,那麼眷村保存的深層理由,就不能只是建築的美學、技術等價值,因為常民建築的型式、構造恐怕並沒有太多上述價值;另外,眷村保存的理由也不能只是軍事名人曾經住在裡面,因為這種理由形同貶抑了也住在眷村、默默無名,但佔絕大多數的軍民。

  相對而言,眷村保存的深層理由,更在於眷村建築與居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殖民、冷戰、都市化、社區、文化等議題,還有這些議題作為多稜鏡,能夠不斷地為主流社會大眾習以為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日常,折射出嶄新、多元而具批判性的詮釋角度,從而為我們僵固的生活保持一泓氤氳彩虹的湧動活泉。而這正是眷村能夠普遍澤及這一代以降所有台灣人的寶藏。

怎麼樣眷村保存

  最後,「怎麼樣眷村保存」這個面向,包括了行政、商業與市民等邏輯。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在絕大多數眷村保存都由政府核定、指定或登錄,再加以修復的現況下,行政邏輯是必然存在的面向。不過在價值上,行政邏輯可能因為文資法所稱的文化價值限於歷史、藝術及科學,而看不到其他價值,從而陷入文化菁英主義、古董主義及華麗主義的迷思。在過程中,行政邏輯除了可能執著於法定程序、預算額度與績效數字,忽略探討文化內涵,也可能因為文資審議成員中,官員只考量行政與政治,學者只考量所處知識典範的系譜位置,從而排除了常民生活成為文資的機會。

  其結果是,行政邏輯主導的眷村保存,多以日式建物原貌為主,少保留戰後增建結構,無法體現眷村發展過程;多著重修復,少談論活化再利用,使修復成果不符後續營運需求;多以靜態文物展示為主,少有動態生活樣貌存續,不易有感動與共鳴;多為選擇性、去脈絡化的保存,則使眷村成為新興國家整合多族群的文化治理工具,卻也單調而馴化,不但遺漏歷史與在地文化脈絡,也喪失其作為文化多稜鏡的文化批判與文化抵抗價值。

  商業邏輯是眷村再利用能夠自給自足的關鍵,但過度重視可能會為了賺錢,而必須重複複製文青化、文創化、菁英化、漂亮化或娛樂化,而不重視個別眷村長久以來緩慢形成而獨有的文化內涵。一味地委外經營,也可能因為營運團隊合約到期不再合作,而造成文資營運經驗流失,無法讓文資永續順暢經營下去。

  相對於前述只著重行政與商業邏輯的眷村保存方式,本場論壇多數講者較為支持的是市民邏輯。市民邏輯在眷村保存的前置作業上,乃希望透過文資教育,一方面落實於生活,提升公民歡喜、榮譽且自願參與文資保存的動機;二方面也落實於高等教育,培育跨領域的文資保存人才,使文資各方面的價值皆可被看見、研究、照顧與呈現。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市民邏輯在眷村保存的人員組成上,希望透過市民的競逐、合作或抵抗,參與修復與再利用各階段決策,以維繫眷村保存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在眷村保存的考量上,希望就日治、戰後歷史脈絡與住民演進軌跡,以及當今與未來使用需求,尋求個案最適合的保存方式。在眷村保存的運作上,希望解構文資審議的權力結構,改採公私協力模式,甚至由非政府組織自行辦理眷村修復與再利用,而後者似乎需要繞過文資法,甚至另定眷村保存專法加以執行。

  最後,市民邏輯在眷村保存的成果上,希望讓眷村保留口袋綠地與多孔性巷弄的特性、住宅的機能與生活的氛圍、鄰里互助與慢活城鄉的溫度,再加入藝文展演與文創產業的元素。這一方面可以讓所保存的眷村能夠有發展生計的機會,從而長期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也能達成某種公共化的目標:讓眷村文化不斷轉譯再生產,從而讓台灣社會各族群、世代、性別、階級藉以省思生活日常、相互對話,並新創未來。

從眷村保存走向眷村文化發展

  《我們e村—臺灣日式宿舍與眷村保存的市民論壇》整場參與下來,可以感受到不只是台上講者,連台下聽眾對於眷村保存議題,都是充滿興趣與熱情。因此在問答時間,有眷村文創業者為自己抱不平,說明自己或同行的商品都有按照在地脈絡加以設計或進貨,甚至有聽眾注意到論壇講者都從「有實體眷村」的基礎上,去討論眷村保存或再利用,因而詢問如果是在「無實體眷村」的基礎上,要如何保存眷村呢?

  前述問題對於實體眷村所剩無幾,留下來的建物缺乏規模或完整性,又想要進行眷村保存的縣市而言,無疑是一個棘手的難題。而台上講者簡單又關鍵的回答是:多辦活動,找回眷村人。這一方面暗示了對這些縣市而言,眷村保存仍屬可行;二方面暗示了眷村保存對象不是非眷村建築等硬體不可,而是眷村文化等軟體亦可;三方面明示了眷村保存的形式可以是辦理動態活動;四方面則暗示了某種不受園區或建物拘束,從眷村硬體保存走向更自由、多元、開放的眷村文化發展路徑。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總而言之,這場論壇針對眷村保存所討論的「什麼是眷村保存」、「為什麼眷村保存」,以及「怎麼樣眷村保存」等三個面向,可以歸結為眷村是多稜鏡,能為社會折射多元詮釋角度。這彰顯了眷村保存對於整體社會的重要性,也讓眷村保存連結到推崇多元、開放與自由,不斷朝向外邊逾越的某種主體哲學。

1 Comments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