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學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當代最新哲學應用:AI、基因科技、FinTech、貧富差距、宗教對立、環境破壞……這本書都能找到答案》

  人類生活風景,僅僅在過去十幾年間,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搭捷運的時候,人們不再只是閉目養神,而是幾乎每個人都在盯著手機螢幕,或者閱讀,或者書寫上傳社群網站。在此同時,這些由人類集體記錄上傳雲端的巨量圖文數據,則成為掌握溝通技術、媒介與平台的資本家用以反向調整餵養人們,藉以極大化自我利潤的工具,更成為人工智慧自主學習,並在未來全面超越人類智慧的材料。

  基於新的變革固然為人類帶來便利,卻也可能同時帶來問題,岡本裕一朗特別寫作《當代最新哲學應用:AI、基因科技、FinTech、貧富差距、宗教對立、環境破壞……這本書都能找到答案》一書,企圖透過哲學來說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時代。

51CN+ubHCsL

  他首先介紹,相對於二十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乃是認為世界由語言所構成,且不同語言遊戲會建構出差異的現實,本世紀哲學則有三股潮流。

  其一,認為光有語言結構還無法達成溝通,因而以溝通過程中的物質與技術媒介作為研究對象的「媒介/技術論轉向」。其二,不同於只討論「沒有觀看者的世界」的古典實在論,也不同於只將「各種觀看者的世界」視為「各種現實」的建構主義,而是把研究對象從觀看者的思想、心靈、情感、信念、幻想,重新擴張到「獨立於觀看者之外的存在」的「實在論轉向」。其三,引用近來認知科學、腦科學、資訊科學、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研究心靈本質的「自然主義/認知科學轉向」。

25890000

  作者為本世紀哲學描繪出前述簡單的輪廓後,就開始進行各項具體議題的討論。不管是資訊革命、生物科技對人類帶來的影響,資本主義是否可能終結,宗教為何在世俗化後又重新狂熱起來,以及重估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等議題,作者透過多樣化地呈現各思想家的議論立場,貫串其中的主要問題意識無非是:人類在本世紀的變革下,不免已經或即將遭遇新型態的控制或自我控制,要如何自我解放並重獲自由。

  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已經策劃《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覽,討論科技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並思考如何朝向更深化及更多元化的轉型正義邁進,我在此就只簡單介紹和回應本書有關宗教在新世紀重新狂熱化的部分。

--52x76cm_o

  作者認為,相對於上個世紀多數思想家均認為現代是一個除魅化、理性化、世俗化的時代,本世紀初則出現了宗教回歸的現象:「例如在美國,雖然主流派新教正在衰退,福音主義卻繁榮興盛;而羅馬天主教在非西方地區也擁有狂熱的信徒。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正教死灰復燃,在民間傳播滲透,甚至進一步展開強力運動,幾乎要消滅猶太教、印度教和佛教等;還有最引人注目的,便屬伊斯蘭教的基要主義運動。」

  這種宗教回歸的現象,不得不讓思想家們產生「後世俗化理論的轉向」,把宗教重新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

  例如: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釐清後世俗化社會是「從無法相信神不存在,轉變為即使是堅貞的信仰者也認為擁有信仰不過是一種選擇的社會……」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認為,「……在後世俗化社會中,沒有信仰的公民與擁有信仰的公民在進行政治交流時,……如果雙方都能認識到社會的世俗化是互相補足的學習過程,那麼在公共場域的各種爭議中,……就會產生互相真心接納的可能。」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則進一步設想能夠和平共處的宗教世界主義:「對於沒有信仰或有其他信仰的人,根據他們原有的多樣化狀態相互區別,而且不會將其視為威脅自身宗教真理獨占地位的對象。總之就是先將宗教視為個體化的資產,最終則視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去接納它。」

31i6d+iNCFL._SX330_BO1,204,203,200_

  然而,宗教可不可以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無信仰者或不同信仰者之間是否可能互相真心接納?所謂的宗教世界主義真的能夠實現嗎?看到911至今的宗教衝突,連本書作者也在此打上問號。

  我於是想到,對於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而言,主體為了避免永遠抗拒象徵化的剩餘物所帶來的僵局,必須組構幻象與現實,將難以忍受的真實執爽調節成可以享用的愉悅與慾望,而上述幻象歸根究底人人並不相同。我們因而面臨到民主最根本的僵局:為了要民主而尊重每個人賴以為生的特殊幻象(只有護家盟的神才是真神,同性戀、其他宗教都是邪靈而應該消滅,等等),結果反而傷害民主;抑或是一開始就違背民主,禁止主體享受某些幻象。

looking-awry-an-introduction-to-jacques-lacan-through-popular-original-imafyhjg8zbjcvaf

  那麼,面臨前述民主的根本僵局,我們該怎麼辦呢?紀傑克說:

  「後現代主義者」的方法會要求我們認定民主政治內構的弔詭。我們必須用接受象徵符號的虛構性,來擔負起一種「主動的遺忘」,雖然甚至我們知道「事實上,事情不是那樣。」民主的態度總是基於某種戀物癖的分裂:我知道得很清楚(民主政治形式就只是被一種「病態」不平衡的污點所寵愛),但還是一樣(我行動,好像民主政治是可能的)。這種分裂不是指示出其致命的缺點,反而是民主政治力量的來源:民主政治可以認出一種事實,就是它的界限就處於其內部,在其內部的「敵對性」。

  換言之,唯有辨明永遠不可化約的真實敵對性乃是來自於自己精神構造的內部,辨明這敵對性是讓自己先成為自由流動的主體,繼而讓自己在象徵秩序佔據特定位置、組構特定現實、享受特定快感、成為特定主體、製造對立他者的根本條件,也唯有理解前述民主政治的僵局與不可能性而仍然朝民主行動,讓佔據既定位置享受既定快感的自我,儘可能不斷地回復到自由流變生成的原初主體狀態,才有可能一方面與無信仰者或其他信仰者之間產生區別,同時又能夠不自溺於二元對立,不將無信仰者或不同信仰者建構為威脅自己宗教真理與快感的對立他者,從而也才有可能真心接納彼此,真正體現貝克所說的宗教世界主義。

IMG_0769_2048

  社會發生宏觀或細微變化之際,第一個感知到、據以創作並公開給大眾知道的,如果是藝術家的心靈,那麼得知變化訊息,進一步思考這些變化的意義、結果,將其問題化並據以提出解決之道,甚至系統化為理論的,就是哲學家的心靈。面對藝術家與哲學家對於新興問題所形塑出來的各式各樣感知與思索,在沒有任何成敗數據或法源依據憑恃的情況下,不得不讓理性退場而冒險做出決斷的,如果是政治家的心靈,那麼依據政治決斷繼續完成法令修訂、對策執行與後續新秩序維護的,就是法律人、行政人與管理人的心靈。

  就此而言,當我們已然感知到這個時代在資訊、生技、宗教、環境發生重大轉變時,如何用哲學來理解這些轉變的意義、可能的結果、潛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道路,便是眼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本書透過簡潔的文字與圖表的設計,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潮演變及重要議題,不僅可以讓讀者迅速了解當今哲學流向,更可以了解當代議題,並與自身生命處境連結。因此,本書值得大家輕鬆讀完之後,再依照自己興趣與書中所列延伸閱讀書單,再繼續研究下去,藉以多少維護一個自由與解放的未來。

發表留言